第一百一十九章设局(一)


小说:山里有女初长成   作者:鸳鸯腿   类别:家与情感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u.com/book/138767/ 为您提供山里有女初长成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恋上你看书网,山里有女初长成
  周大山正在给一个老头拔牙,也许人老骨头硬,周大山两手紧紧地攥着老虎钳子,连摇带晃。
  老头疼的直淌眼泪,口水不断线地朝下淌,只可惜张大着嘴,而且嘴里还有一把老虎钳子,老头想喊也喊不出来,只是从喉咙里挤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折腾了几分钟,这老头可遭老罪了,疼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转,两手去推周大山,意思是不拔了。
  周大山哪肯放过他?折腾了这么长时间,连颗牙也拔不下来,不但损了自己的名声,而且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辛苦费。
  这对于周大山来说,是万万不能的。
  周大山急了,猛地吸了一口气,气沉丹田,双臂叉猛一用力,大喊一声,“呔。”
  老头吃了一惊,吓的一哆嗦,险些摔倒,那牙终于被拔下来了,还带着几缕鲜红的肉丝儿。
  “掏钱吧,两块钱。”周大山说。
  老头吐了一口鲜血,赶紧付了钱,扭头就走。
  下一个是张寡妇,这是个胖妇女,这段时间,她老是恶心呕吐。
  周大山连忙给她号脉,“你没有男朋友吧!”
  “胡说,我守寡守了十几年了,从来没和男人搭过手。”张寡妇理真气壮。
  周大山又仔细地打量起来,见她小肚微微隆起,这下他似乎找着了证据,
  “怀孕了,肯定怀孕了。”
  这下,把张寡妇气的直蹦,“我丈夫死了十几年,我还会怀孕。
  怀的就是哪叱,也该出来了,难道是块石头。”
  旁边有个老大娘见了,连忙过去劝她,
  “这小诊所,只是治个小病,像你这样的,估计里面是个肿瘤,得上大医院,做做什么超。
  那机器很神,一照你的肚子,里面的东西看的清清楚楚。”
  正在这时,那个拔牙的老汉回来了,还末进门,就大声嚷嚷了起来,
  “快把拨牙的钱退给我,快点。”
  周大山正和张寡妇抬扛,一听老头喊叫,气的头都要炸了,
  “你嚎啥?牙不是拔掉了吗?是不是对拔牙不满意?”周大山问。
  “我满意个逑,快退钱来,要不,你把牙还给我长上去。”
  农村老汉就是这脾气,一说三蹦,指手画脚。
  “哟,今天碰到不讲理的了,找事是不?”周大山气的一捋袖子,真想骂人。
  “你,拔错了牙,我说的是第三颗,你拔了第四颗。”
  老汉张着蛤蟆嘴,露出仅有的两颗牙齿让周大山看。
  周大山一阵无语,半晌才说,“要不,我再免费给你拔一个。”
  两人正在谈判,见兰花花抱着草垛儿撞了进来,这下可给周大山解了围。
  也不知怎么搞的,草垛儿被冷风一吹,小脸上有了血色,好像又正常了。
  周大山拿出听诊器,听听草垛儿的心跳,又翻翻眼皮,说,
  “这是小儿惊噘,本来婴儿太小,又在熟睡,可能猛一掀被子,小儿受吓,昏了过去。”
  其实,对于周大山来说,作为一个村医,他最善长的还是小儿科。
  那些拨牙,起痦子之类的小手术,他是无师自通,不通也不行,旮旯村的村民病了,一般都是找他。
  否则,只有去上十八里外的三岔镇去,路又远,坡又陡,实在不方便。
  这对于周大山来说,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只有尽力而为。
  …………
  再说马大庆,由于歪瓜的牵线搭桥,他借了一笔“巨款”。
  腰里有了钱,身上就有了胆气儿,马大庆连忙坐早班车又返回了市里。
  昨天的雪很大,幸好今天的雪停了。
  马路上,到处是清除积雪的人群,除了清洁工人,还有住户们。
  马大庆来到了汽水厂,幸好母亲没有出去,她正在清理房顶上的积雪。
  昨夜的大雪,压垮了一间简易棚子,里面的汽水瓶子被砸烂了不少。
  这令刘居委特别心痛,一抬头,她看见了儿子,
  “你,你咋回来了?”刘居委一愣。
  “妈,我借到钱了,走,还老泥鳅的钱去。”马大庆十分高兴。
  就这样,马大庆骑着破自行车,载着母亲向大杂院驶去。
  老泥鳅穿着道士袍,正在他的简易棚下扫雪,到底是算命先生,他的一举一动,都与众不同。
  老泥鳅在路边,堆了一个很大的雪人,足有一人来高,还给雪人戴了一顶破草帽,用一个红胡卜当鼻子。
  引人注目的是他在雪人脖子上围了一圈红纸,上面写着,“人的命,天来定。要知祸福,请来算上一命。”
  老泥鳅一抬头,愣了,“咦,你咋来了?昨天没走哇?”
  “筹到钱了。”马大庆说。
  “这么快,连本带利六百多呀!”老泥鳅十分惊讶。
  “你快点把欠条拿出来,咱们两清。”刘居委说。
  欠帐还钱,天经地义,只是老泥鳅闹不明白,马大庆一夜之间,从哪儿能弄出这么多钱来?
  正在这当儿,有一辆黑色的桑塔纳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个胖乎乎的妇女,自我介绍是侨联办的。
  “同志,请问一下,你们是这儿的居民吗?”那女人问。
  老泥鳅点了点头。
  “那我问一下,这儿以前有个螺蛳巷,是不是在这儿?”那女人又问。
  “螺蛳巷,刘家洼,都在这儿,那时我还小,只记得这儿是一片菜地,还有几家稀稀拉拉的人家,具体方位记不清了。”老泥鳅说。
  “哎呀呀,终于找到一个原居民了,我想问一下,有个叫二劣皮的人,是不是住在这儿?”那女人又问。
  “你是……?”老泥鳅特别谨慎,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
  “是这,有一个外岛的侨胞来信,查找一下他的亲人。
  这位侨胞只记的他爹妈是个菜农,住在螺蛳巷六号,他有一个五岁的小弟叫二劣皮。”
  听了这一番话,几个人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儿。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对外交流也频繁了起来。
  那些在外岛的人们,纷纷向老家写信,探亲,回来寻根儿。
  老泥鳅睁大了眼睛,他多么希望这是他的亲人啊!
  他的表弟六斤,以前是个挑大粪的,穷鬼一个,一年吃不上两回肉。
  老泥鳅从没搭理过他,即使走对面,六斤叫着表哥,老泥鳅也选择性耳聋,装作听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