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地理简介


小说:三国六大家族列传   作者:铁背苍龙刘轩鸿   类别:历史传奇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永恒剑主 | 星光灿烂 | 巨星夫妻 | 弑天刃 | 九重神格 | 超警美利坚 | 步步惊唐 | 绝世天君 | 都市幻界 | 异度
笔趣阁 //www.boqugu.com/book/17578/ 为您提供三国六大家族列传全文阅读!注册本站用户,获取免费书架,追书更方便!

  引言
  我读历史时最头疼的问题有两个:
  这是哪儿啊?
  这又是哪儿啊?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行政区划经过了一系列变革,连带着地名一变再变,同一个地名涵盖的范围也是一改再改。每次看历史地图,我都忍不住一边撞墙一边怨念:像成都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的地方为什么就不能多一点啊!?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在学习历史地理的过程中有了两点体会。第一,历史其实就是祖先们拆东墙补西墙,按下葫芦起来瓢,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出现新问题的过程。虽然给子孙们留下一大堆作业,但他们的不得已和良苦用心还是应该体谅的。第二、地名这个东西能不改就不要改,过去为了避讳皇帝名讳,看风水图吉利而改地名的情况且不说,有时只是因为某位领导一时兴起就改个地名,这就太不给后人面子了……
  从三级到三级
  汉末三国,我国第一次出现了包含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的三级行政区划,似乎与今天的省市县三级制很相似,但这种早期的三级行政区划纯粹是中央集权衰落,地方势力离心以及战争频繁的产物。两晋南北朝时的执政者采用了不断分化,设立新的高层政区的办法,以至于隋朝统一天下时全国竟有三百多个州。(你能想象现在的中国有三百多个省这日子该咋过吗?)
  隋代及唐代前期恢复了二级行政制度,但很快又因为无法形成有效管理不得不设立高层政区将秦汉的历时重演一遍。
  宋代矫枉过正,做了强干弱枝的实验,结果是内部稳定,对外花钱买平安,权衡这种做法的利弊或许不好下定论,但后世显然是不愿学习宋朝的。
  元代虽然短暂,但因为来自外部的压力空前减少反倒在行政区划上交出了相当不错的答卷,通过与自然地理脱节的行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不设高层政区管不过来,设置高层政区又容易闹独立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汉中这个地方明明在秦岭以南,从地理单元和风俗习惯上与巴蜀之地相近但从元代之后就一直隶属于陕西。汉中人成了北方省份的南方人,巴蜀之地也再不能关起门来当皇帝。)
  行省制度确立之后,又经过之后七八百年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才有了今天的行政区划。作为文明古国中幅员最辽阔,领土广袤国家中历史最悠久的长者,中国在大国行政区划上所做的探索当真是全人类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结晶啊。
  县、郡、州的由来
  县
  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同义。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是最早的建制县。但我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指出,郡县之县与县邑之县至少应该有四个差别。一是国君直属,二是长官不世袭,三是幅员或范围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纯是天然地形成,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层的组织。按照周振鹤教授划分的标准,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县制。
  郡
  “郡”究竟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可以确定的是,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置在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两者不相统属。
  很多资料都说在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断代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样说也没错。但如果细致的划分,便可以发现战国后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已经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于县,这便是郡县制的雏形。当然,在秦朝之前,郡县二级制属于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区划。
  州
  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围划分成九个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九州”。关于九州的名称,雍、冀、豫、荆、扬、兖这六个州是没有争议的。至于另外的三个州……
  《尚书·禹贡》认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礼·职方》认为是青州、幽州、并州。
  《尔雅·释地》认为是徐州、幽州、营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认为是青州、徐州、幽州。
  青州、徐州、幽州各得三“票”、并州、梁州、营州各得一“票”。
  汉武帝之前,“州”只是个传说,到后来州逐渐由虚变实,这些“票数”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显现出了价值。
  秦汉的郡县二级制
  公元前221年,在李斯的强烈建议下,秦始皇于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都城咸阳周围未设郡,地区和行政长官都称为“内史”,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与县平级的“道”。)
  在这里笔者要小小地抱怨一下司马迁,虽然他在《史记》中所展现出的不畏强权和文采斐然远远不是后来的史书所能媲美的,但他的史学偏向文学而偏离地理,《史记》在历史地理上留下的空白即使是把《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结合起来也还是填补不上。对于废分封,行县制这样的大事,司马迁先生在《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中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秦朝初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至于这三十六郡在哪儿,叫什么名字一概没提。最要命的是,秦朝后来新设立了多少个郡他老人家连个总数都没统计。
  时间、地点、人物是历史的三大要素,其中人物最好写,也最好看,考验的是写作水平。写时间轴只要有资料慢慢整理也还好,勤快的就话考验一下初等数学水平,想偷懒的话就给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也能交差。对地点的考证简直让人绝望,整理难度随行政单位的细化呈几何倍数增加,写错一处就连带出一片错误,而每一个变量的出现都会引发一连串变量。想想纷繁复杂的行政区划变更,我们确实不能要求一个生活在两千年前的人去做微积分……
  秦末楚汉相争时期,项羽以梁楚九郡自立西楚国,并将其余秦郡分封给灭秦有功将领,旧六国贵族以及秦朝降将18人为诸侯王。
  公元前202年西汉初立,刘邦将东部22郡分封给异姓诸侯7人,即燕(臧荼)、韩(韩**)、赵(张耳)、楚(韩信)、淮南(英布)、梁(彭越)、长沙(吴芮),刘邦自领24郡之地。
  之后刘邦翦除了6个异姓诸侯王(唯有长沙王吴芮幸存),同时大建同姓诸侯作为中央的屏藩。
  公元前195年,十大诸侯——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长沙王吴芮共占有40郡之地,中央直属领土仅剩15郡。
  刘邦驾崩,吕后打击刘氏诸王,增封外戚,诸侯王国增至14。后来经过文帝、景帝尤其是汉武帝时期,中央通过分化瓦解、武力打击和轻罪重罚不断的方法打击诸侯王,虽然名义上依然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但王国、侯国的辖地小于郡、县;王国国相、侯国国相的地位低于郡太守和县令、县长,在事实上恢复了郡县制。
  备注:两汉的郡县制包含与郡平级的王国、部都尉、属国都尉,与县平级的侯国、邑、道。三国有与郡平级的典农校尉,与县平级的典农都尉。为了行文方便,非必要时均以郡县概述之。
  西汉十三刺史部与司隶校尉
  西汉初年中央直辖范围尚小,因而吏治由丞相派“特派员”视察。汉武帝时代郡国增加至109个,丞相无法监管,于是在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长安京畿附近七郡以外的郡国分为十三个部,每部派一刺史,巡视吏治和地方豪强,这便是十三刺史部。为了给每个刺史部取个名称,便大量借用了“九州”的传说。
  北方有凉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朔方刺史部,南方有荆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
  刺史位卑权重,级别俸禄与县令相同但有权监察郡太守。
  公元前89年,京畿附近七郡置司隶校尉部。至此西汉有了14个监察区,俗称西汉十四州。
  公元前8年,汉成帝废除各部刺史,改设州牧。州牧的俸禄级别在郡太守之上。西汉末期对于设置高级别的州牧还是低级别的刺史几经反复。
  公元8年,王莽称帝,设置州牧并授予爵位。
  公元3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克定天下。
  由于匈奴南侵,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改称交州刺史部。司隶校尉部从以长安为中心改为以洛阳为中心,简称司州。这便是东汉十三州。
  公元42年,光武帝废州牧,恢复刺史。五十年来州牧与刺史轮番出现的局面终于告一段落。
  公元42年到公元184年,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大,他们在年终不必亲自进京汇报工作,有时会领导郡县担负作战任务,甚至还有了对郡县官员降职和免职的权力,但毕竟治官不治民,不干预地方行政,仍然是监察区,算不得地方一级行政机构。
  汉末三国对东汉十三州的瓜分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和凉州之乱爆发。汉灵帝下旨允许地方招募士兵。
  公元188年,在刘焉居心叵测的建议之下,汉灵帝恢复州牧,但并未撤销刺史,州牧与刺史职权大致相同,都在事实上成为一方诸侯。
  公元189年,东汉名存实亡,汉末群雄对行政区划做了诸多调整,笔者的思路是以汉灵帝驾崩时的州郡为底色,再追加汉末群雄如何填上他们自己的色彩。
  在阅读接下来的大量表格前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限于篇幅,本文只是一份粗略介绍州郡情况的简介,今后笔者将为推出一份精确到县的《汉末三国地理详解》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第二.很多郡国时而作为王国时而作为郡,这种翻来覆去又无关大局的变更情况恕不整理。
  第三.陈寿在书写《三国志》时由于政治原因没有完全遵循历史人物生平所属的行政区划来记录其籍贯(比如五子良将之一的乐进,陈寿说他是阳平郡卫国县人,但阳平郡是在乐进死后三年才设置,卫国县更是在乐进死后44年才划入阳平郡,显然乐进的籍贯应该是东郡)。本文尽力将历史人物的籍贯还原,因为很多人在史书上看似乎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但在他们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生命历程中其实都是同一个老家,同一个梦想。
  凉州(历董卓、李傕、马腾、韩遂,被曹操、刘备瓜分)
  当今位置: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西部。
  州治所:陇县,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武都郡:下辩,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江洛镇。
  陇西郡:狄道,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董卓)
  汉阳郡(天水郡):冀县,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姜维杨阜)
  安定郡:临泾,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皇甫嵩)
  北地郡:富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李傕傅燮傅嘏)
  武威郡:姑臧,甘肃省武威市。(贾诩段煨张绣)
  金城郡:允吾,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韩遂樊稠)
  张掖郡:觻得,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郭汜)
  张掖属国:情况不详。
  张掖居延属国:居延,内蒙自治区古额济纳旗东南约17公里处。
  酒泉郡:禄福,甘肃省酒泉市。
  敦煌郡:敦煌,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县级市。(盖勋)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汉末,从金城郡中拆分出西平郡,改张掖属国为西海郡。从汉阳郡拆分出南安郡。
  194年,李傕控制朝廷将凉州西部的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海郡分离出凉州组成李傕版的雍州。
  213年,曹操撤销凉州,将原凉州东部郡县及司隶校尉部的三辅地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一起并入雍州。从这一年到曹操去世,只有曹操版的雍州而无凉州。
  220年,曹丕分河西八郡复置凉州,治所在姑臧。
  219年,由于刘备攻下汉中,切断了武都郡与雍州的联系,曹操放弃武都郡。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蜀汉失去武都郡,229年第三次北伐时收复。
  关于雍州的小结:
  李傕版雍州(194年-213年):东汉凉州黄河以西部分,治所在姑臧。
  曹操版雍州(213-220年):东汉凉州加三辅助,治所在长安。:
  曹丕版雍州(220-):东汉凉州黄河以东部分加三辅,治所在长安。
  司州(历董卓、袁术、张杨、韩暹,归于曹操)
  当今位置: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关中平原。
  州治所:河南尹雒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汉魏故城。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京兆尹:长安,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畿)
  左冯翊:高陵,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张既张缉父子)
  右扶风:槐里,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级市。(马腾马超父子法正孟达苏则)
  河南尹:雒阳,河南省洛阳市。(任峻郤正)
  河内郡:怀县,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司马懿家族、张春华、杨俊)
  河东郡:安邑,山西省运城市。(关羽徐晃毋丘俭贾逵贾充父子)
  弘农郡:弘农,河南省灵宝市。(杨彪杨修父子)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汉末,左冯翊分出北地郡与抚夷护军,右扶风与安定郡分出新平郡。
  189年,曾分右扶风五县置汉安郡。
  213年汉安郡改称汉兴郡,220年废除汉兴郡,复归右扶风。
  公元212年河内郡之汤阴、朝歌、林虑三县划归冀州魏郡。公元213年,三县划归魏郡西部都尉。
  公元213年,三辅地区划入雍州。豫州颍川郡的阳城县和阳翟县、弘农郡的陆浑县划归河南尹,属司州。
  公元221年,以魏郡西部都尉为广平郡,后来大致在曹芳年间复归河内郡。
  曹魏改京兆尹为京兆郡,左冯翊为冯翊郡,右扶为扶风郡。
  公元247年分河东郡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
  冀州(历韩馥、袁绍、袁尚归于曹操)
  当今位置: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以及天津、廊坊的一小部分地。
  州治所:常山国高邑县(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地),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中山国:卢奴,河北省定州市。(甄姬)
  常山国:元氏,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赵云张燕)
  魏郡: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镇。
  赵国:邯郸,河北省邯郸市。
  巨鹿郡:廮陶,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
  清河国:甘陵,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县级市。(崔琰朱灵)
  信都郡:信都,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牵招)
  河间国:乐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县千户屯附近(张颌)
  渤海郡:南皮,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常庄。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袁绍、袁尚父子坐镇于魏郡邺城。
  曹操封魏公后,魏国都城设在邺城。
  公元221年,邺城作为曹魏五都(长安、洛阳、谯县、许昌、邺城)之一。冀州移治信都郡信都县。
  徐州(历陶谦、刘备、吕布、曹操、刘备,归于曹操)
  当今位置: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州治所:东海国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北。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琅琊国:开阳,山东省临沂市。(诸葛亮家族卞夫人徐盛)
  彭城国:彭城,江苏省徐州市。(张昭)
  东海国:郯县,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王朗糜竺糜芳)
  下邳国(临淮郡):下邳,江苏省徐州市雎宁县古邳镇之下邳故城
  (鲁肃步练师步骘)
  广陵郡: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张纮陈登陈琳陈矫臧洪吕岱)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汉末,分琅琊国北部东莞县置东莞郡,206年改下邳国为临淮郡。
  徐州移治下邳郡下邳县。
  三国曹魏时徐州治所迁移到彭城国彭城县。
  青州(历公孙瓒、袁绍、袁谭归于曹操)
  今日位置:山东省东北部。
  州治所:齐郡临淄县,今山东淄博市临淄故城。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济南国:东平陵,山东省济南市区章丘区。
  平原国:平原,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华歆管恪)
  乐安郡:临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高城镇。
  北海国:剧县,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尧沟镇。(管宁徐干孙乾)
  东莱郡:黄县,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县级市黄城集村(刘繇太史慈)
  齐国:临菑,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汉末曹操恢复西汉时曾一度设立,东汉初年撤销的城阳郡。
  兖州(历刘岱、曹操、吕布,归于曹操)
  当今位置:山东西南部及河南东部。
  州治所:山阳郡昌邑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陈留国:陈留,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典韦阮籍毛玠)
  济阴郡:定陶,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董昭吴质)
  山阳郡:昌邑,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刘表王粲满宠)
  任城郡:任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
  东平国:无盐,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
  东郡:濮阳,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庆祖镇。(陈宫乐进程昱潘璋)
  泰山郡:奉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鲍信鲍勋父子于禁臧霸)
  济北国:卢县,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三国魏时移治济阴郡廪丘县,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
  司马氏篡魏,撤销东郡,其地分属濮阳国、济北国、东平国、平原国并设置阳平郡。
  豫州(历孔伷、袁术、郭贡,归于曹操。刘备只曾担任过名义上的豫州牧。)
  当今位置: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州治所: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汝南郡:平舆, 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射桥镇。(袁绍家族 许靖 陈祗 吕范吕据父子 吕蒙)
  颍川郡:阳翟,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县级市。
  (韩馥司马徽淳于琼徐庶荀彧荀攸郭嘉钟繇钟会父子陈群陈泰父子辛毗)
  梁国:睢阳,河南省商丘市。
  沛国:相县,安徽淮北市濉溪县。
  (曹操家族夏侯惇家族张鲁刘馥许褚丁仪嵇康华佗朱建平)
  陈国:陈县,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刘宠)
  鲁国:鲁县,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县级市。(孔融)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213年,曹操将汝南郡城父县及沛郡数县分出设置谯郡,又从汝南郡和荆州江夏郡分出土地设置弋阳郡。
  三国魏时由于谯县成为五大都城之一,豫州治所移至汝南郡安城。
  幽州(经刘虞、公孙瓒、袁绍、袁熙,归于曹操,但公孙家族在辽东长期处于半独立)
  当今位置: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中北部。
  州治所:蓟县,今北京市西南。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代郡:高柳,山西省大同阳高县。
  上古郡:沮阳,河北省直管县怀来县。
  涿郡:涿县,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县级市。(刘备 张飞卢植 简雍 刘放)
  广阳郡:蓟县,北京市西南。
  渔阳郡:渔阳,北京市密云县。(田豫)
  右北平郡:土垠, 河北省唐山市北新区。(田畴 程普)
  辽西郡:阳乐,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县级市。(公孙瓒韩当)
  辽东郡:襄平,辽宁省辽阳市。(公孙度家族)
  辽东属国,昌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
  玄菟郡:高句丽,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徐荣,一说为辽东郡人)
  乐浪郡: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南市区。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汉末辽东太守公孙康从乐浪郡拆分出带方郡。
  三国魏时改辽东属国为昌黎郡,改广阳郡为燕郡,改涿郡为范阳郡。
  魏明帝时废除渔阳郡。
  并州(历丁原、张燕、袁绍、高干,归于曹操)
  今日位置: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治所: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太原郡:晋阳,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孙资郭淮王允王凌)
  上郡:肤施,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
  上党郡:长子,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
  朔方郡:临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坝楞村。
  五原郡:九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吕布)
  云中郡:云中,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张杨)
  雁门郡:阴馆,山西省朔州汴子疃村。(张辽)
  西河郡:离石,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定襄郡:善无,山西省朔州右玉县。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汉末,匈奴南侵,西河百姓南逃,西河郡一度废除。
  215年,因羌胡侵扰,曹操并省云中郡、五原郡、朔方郡、定襄郡,割太远郡北部置新兴郡。
  219年,曹操从冀州常山国西南部割出两县设乐平郡。
  221年,曹丕以魏郡西部都尉区置广平郡,划入并州。
  222年,曹丕割太原郡西部四县置西河郡。
  荆州(历王睿、刘表、刘琮、曹操、刘备、孙权,最终被曹操和孙权瓜分。)
  今日位置:湖北、湖南大部分以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治所:武陵郡汉寿县,今湖南省常德市。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武陵郡:临沅,湖南省常德市。(潘浚)
  零陵郡:泉陵,湖南省永州市。(蒋琬黄盖刘巴)
  长沙郡:临湘,湖南省长沙市。(桓阶)
  桂阳郡:郴县,湖南省郴州市。
  江夏郡:西陵,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刘焉刘璋父子费祎)
  南郡:江陵,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马谡杨仪向宠 庞统)
  南阳郡:宛县,河南省南阳市。(许攸黄忠李严邓艾文聘何晏来敏魏延)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190年,荆州牧刘表移治南郡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
  208年初,孙权军击杀江夏太守黄祖,夺得半个江夏郡。
  208年,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曹操从南阳郡中拆分出南乡郡,从南郡中拆分出襄阳郡。这便是著名的荆襄九郡,曹操短暂地拥有了荆襄九郡中的八个半。
  209年,赤壁之战后的刘备攻取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四郡,孙权派周瑜攻下南郡。此时荆州九郡,曹孙刘三家的占有比例是3.5比1.5比4。
  210年刘备从孙权手中借来南郡(主要是为了以南郡江陵城作为北伐的出口)。曹孙刘占有比例变为3.5比0.5比5.
  215年,曹操征张鲁,孙权向刘备提出领土要求。刘备迫于两线作战压力与孙权谈判,双方沿湘水划界,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长沙郡、桂阳郡、江夏郡(半个)归孙权。曹孙刘占有比例为3.5比2.5比3。
  219年,孙权背信弃义,撕毁盟约,派吕蒙偷袭关羽得手,刘备失去荆州。曹孙刘占有比例为3.5比5.5比0。
  三国时代的荆州分为魏属荆州和吴属荆州。
  魏属荆州治所定在襄阳郡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吴属荆州治所在南郡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
  魏属荆州并不仅限于汉末荆州的三个半郡,215年,曹操得到益州汉中郡后便从汉中郡分离出上庸郡、西城郡、房龄郡划入荆州。219年刘备军将领刘封、孟达一度占领房龄郡和上庸郡,但刘封、孟达由于未曾救援关羽且二人不和的缘故而分道扬镳。
  220年孟达投降曹丕。曹丕将上庸、西城、房龄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不肯与孟达一起叛逃的刘封被诸葛亮力劝刘备处死。此后,这片从益州汉中郡拆分出来的土地虽然有一些名义和区划上的变更甚至有过孟达复叛的插曲但一直留在魏属荆州的版图里。
  237年,魏明帝从襄阳郡中划出四县设立襄阳南部都尉。
  备注:荆州的行政区划实际上极为复杂,为了方便读者理解,笔者大而化之,删繁就简,以下是较真儿的介绍。
  章陵郡:短暂地出现于刘表时期,208年被曹操废除,并入南阳郡。
  汉昌郡:210年孙权从刘备控制下的长沙郡攻下几个县城,设立汉昌郡。215年湘水划界,汉昌郡湘水以西的部分还给了刘备,划入了刘备名下的南郡。219年,孙权又得到汉昌郡在湘水以西的部分。229年,孙权称帝,撤销汉昌郡。
  宜都郡:208年,曹操从南郡分出的除了襄阳郡实际上还有临江郡。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219年,孙权占领宜都郡,从中拆分出宜都、秭归二县设置固陵郡。222年,孙权将宜都郡更名为西陵郡。临江郡(宜都郡)虽然早在208年就被曹操拆分而出,但可能是因为地域狭小且其归属长期与其母体南郡捆绑在一起,所以通常人们谈论荆州时只谈论荆襄七郡和荆襄九郡并未将其当一回事。
  义阳郡:曹丕一度从南阳郡拆分出义阳郡,不久撤销。司马氏篡魏后设义阳国。魏延,来敏糊里糊涂地就在史书上被写成了义阳郡人,实际上他们的籍贯应该是南阳郡。
  衡阳郡:220年,孙权从长沙西南部拆分出衡阳郡。
  临贺郡:226年,孙权设临贺郡,治所在临贺县,今广西省贺州市贺街镇。
  孙权死后,他的子孙又在荆州这一亩三分地上拆分出湘东郡(257年)、建平郡(260年)、始兴郡(263年)、天门郡(263年)、始安郡(265年)、营阳郡(266年)。
  扬州(历陈祎、陈温、刘繇、袁术、孙策,被孙权和曹操瓜分)
  今日位置: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治所:九江郡历阳县,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九江郡(淮南郡):阴陵,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刘晔蒋钦周泰)
  丹阳郡:宛陵,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陶谦朱治朱然)
  庐江郡:舒县,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周瑜陈武丁奉)
  会稽郡:山阴,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和柯桥区。(虞翻朱儁董袭贺齐)
  豫章郡:南昌,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
  吴郡:吴县,江苏省苏州市。(孙坚家族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凌统全琮)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汉末,庐江郡治所迁移至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此后皖城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200年,孙策攻下九江郡之外的扬州五郡,又从豫章郡中拆分出庐陵郡,治所在西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这便是注明的江东六郡。
  孙策遇刺身亡后,庐江太守李术反叛孙氏。孙权血洗皖城之后由于当时有多方势力盘踞选择了撤离。
  214年,孙权拔皖城,庐江郡至此一分为二:
  曹魏庐江郡治所在阳泉县,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
  孙吴庐江郡治所仍在舒县,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
  221年,孙权分吴属荆州江夏郡、吴属荆州庐陵郡以及豫章郡置武昌郡(治所在武昌县,今湖北省鄂州市)
  236年,孙权从庐陵郡拆分出庐陵南部都尉(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260年,孙休从会稽郡分出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县级市)。
  汉末扬州一度移治淮南郡寿春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曹操移治淮南郡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
  曹丕篡汉后后,魏属扬州治所又迁回淮南郡寿春县。魏属扬州只有九江(淮南)、庐江二郡。
  吴属扬州,治所最初定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至吴郡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而后又移至丹阳郡秣陵县(建业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益州(历刘焉、刘璋,归于刘备。汉中郡特殊,历苏固、张鲁、曹操、刘备,被刘备和曹操瓜分)
  当今位置: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州治所:雒县,今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县级市。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汉中郡:南征,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
  巴郡:江州,重庆市渝中区。(甘宁黄权王平张嶷谯周)
  广汉郡:雒县,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县级市(秦宓)
  广汉属国:阴平道,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蜀郡:成都,四川省成都市。(张松)
  蜀郡属国:汉嘉,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犍为郡:武阳,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杨戏费诗张翼)
  犍为属国:朱提,云南省昭通市。
  牂牁郡:且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
  越巂郡:邛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县级市。
  益州郡:滇池,云南省昆明市澄江县。(孟获)
  永昌郡:不韦,云南省保山市。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191年,益州治所迁移至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县级市。刘焉派张鲁攻取汉中,假意背叛刘焉,切断益州与朝廷的联系。实际为刘焉不向朝廷上贡提供借口。
  194年,益州治所迁移到成都。刘焉死,张鲁拒绝服从刘璋,割据汉中。
  194年,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巴郡、永宁郡、固陵郡(注意不要与孙权在荆州设置的固陵郡混淆)。
  201年,刘璋分巴郡为巴东郡和巴西郡,永宁郡复称巴郡。(233年出生的陈寿即巴西郡人)。
  214年,刘璋向刘备投降,犍为属国改为朱提郡。
  215年,张鲁投降,曹操从汉中郡划出部分土地并入荆州。
  217年,刘备从广汉郡拆分出梓潼郡。
  225年,益州郡改为建宁郡。
  交州(历朱符、张津、吴巨、士燮,归于孙权)
  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及越南中北部。
  州治所:龙编,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内市。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南海郡:番禹,广东省广州市。
  苍梧郡:广信,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士燮)
  合浦郡:合浦,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郁林郡:布山,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县级市。
  交趾郡:龙编,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内市。
  九真郡:胥浦,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清化省清化市。
  日南郡:西卷,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平治省广治市。
  汉末三国变更情况:
  210年,孙权派步骘为交州刺史,交州南部的无冕之王士燮向孙权表示恭顺。
  217年,步骘将交州移治南海郡番禹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226年,士燮去世,孙权将交州拆分为交州和广州,平定士燮之子叛乱后,交州广州重新合并。
  264年东吴又把相当于今两广大部分地区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
  总结
  曹魏占有青州、幽州、并州、冀州、兖州、幽州、绝大部分的凉州、少部分的荆州、扬州以及极少部分的益州,得到汉灵帝留下的150郡中的121郡)。精华地区是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东北平原长期把控在公孙家族的手里)。另外,曹丕时代在曹真大破胡人联军之后还恢复了汉帝国丧失了一百多年的西域都护府。
  刘蜀占有绝大部分益州以及凉州武都郡,得到汉灵帝留下的150郡中的12.5个郡。精华地区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
  孙吴占有大部分的荆州、扬州以及整个交州,合计16.5个郡。精华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当时珠江三角洲和红河三角洲尚待开发)。
  由于当时南北人口密度相差悬殊,北方的州只有今天半个省到一个省的面积,南方的州却抵得上今天两三个省。如果看领土面积,三国似乎势均力敌,然而州郡数量背后的人口数目更能反映三国之间实力上的对比。
  孙刘两家世世代代同心同德,见便宜就让,见困难就上,曹魏每一步都走错,吴蜀两国先中分天下再一决雌雄的蓝图只能存在于想象。然而无论是以攻为守还是真的相信那份渺茫的希望,几代人还是选择了咬紧牙关、偏要勉强的悲壮。
  怪不得我们最爱给三国点赞呢。
  参考文献:
  《汉书·地理志》班固编撰
  《续汉书·郡国志》司马彪著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编著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周振鹤著